Bnaner图片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虽然不曾以文学家著称于世,但是他终生热爱文学,喜欢并读过雪莱、拜伦、莎士比亚、易卜生、莫泊桑、果戈理、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的许多作品。另外,诺贝尔特别偏爱雪莱的作品。他与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有过交往。他一生写过不少诗歌、小说和剧本,其中《一则谜语》是他的一首自传体式的长诗。《在最明亮的非洲》和《姊妹们》则是他的两篇未发表的小说。他写的剧本有《杆菌发明专利权》、《复仇的女神》等。诺贝尔因此在遗嘱中规定设立的五项奖项中就包括文学奖。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最出色的作品”系指文学作品,但为了使其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又符合诺贝尔的遗愿,经瑞典国王批准,将“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作品价值的作品”,把历史和哲学著作也包括进去。于是1902年德国的历史学家蒙森、1908年德国的哲学家欧肯、1927年法国的哲学家柏格森、195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1953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先后以其历史著作和哲学著作成为文学奖得主。
  授奖一般是根据作家整个创作成就,有时也可根据其某一部作品的成就。从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除了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至1943年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干扰等等原因有7个年度未评选和颁奖外,其他年度都进行了评选和颁奖。其中1904年、1917年、1966年和1974年的文学奖由两位获奖者平分。1958年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1964年法国作家萨特都拒绝领奖,尽管前者是出于无奈后者是自愿,但瑞典文学院认为颁奖的决定依然有效。至2014年,文学奖获奖者已达111人(健在者20人),涉及37个国家。法国(15人)、美国(11人)、英国(10人)、瑞典(8人)、德国(8人)位居前列。文学奖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64岁。最年轻的是1907年获奖者英国的吉卜林,时年42岁,最年长的是2007年获奖者英国的女作家莱辛,时年87岁。其中女性有13位,她们是:1909年的拉格洛夫(瑞典)、1926年的黛莱达(意大利)、1928年的温塞特(挪威)、1938年的赛珍珠(美国)、1945年的米斯特拉尔(智利)、1966年萨克斯(瑞典)、1991年的戈迪默(南非)、1993年莫里森(美国)、1996年的申博尔斯卡(波兰)、2004年的耶利内克(奥地利)、2007年的莱辛(英国)、2009年的米勒(德国)和2013年的门罗(加拿大)

  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所属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负责评定,委员会由五人组成,为终身职务。瑞典文学院成立于1786年,文学院院士固定名额是18名。
  由于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受一定的历史局限、意识形态、学识修养的限制,有时也存在着疏漏,从而引起各方的不满。有专家曾列出一份应该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而最终未能得到文学奖的作家名单,这其中就有俄国的托尔斯泰、高尔基,英国的哈代、劳伦斯,爱尔兰的乔依斯,法国的普鲁斯特,奥地利的卡夫卡,美国的庞德,挪威的易卜生,瑞典的斯特林保。
  自然不应该入选而入选的也有几位。
  当然,诺贝尔文学奖在其走过的一百多年中绝大部分确实授予了创作出具有世界影响作品的优秀作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公认的获奖作家谱系,像泰戈尔、罗曼·罗兰、叶芝、艾略特、福克纳、丘吉尔、海明威、加缪、萨特、肖洛霍夫、川端康成、贝克特、马尔克斯和格拉斯等影响至今经久不衰。
  从获奖者的国别和地区看,获奖者主要集中在欧美各国,洲与洲之间极不平衡。非洲和亚洲人口众多,可获奖者比例偏低。至20世纪末,亚洲仅有1913年印度的泰戈尔、1966年以色列的阿格农(与瑞典的萨克斯共同获奖)、1968年日本的川端康成和1994年日本的大江健三郎4人得奖。非洲直到80年代才改写历史,先后有1986年尼日利亚的索因卡、1988年埃及的马赫福兹和1991年南非的戈迪默3人获奖。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努力超越局限、超越自身,千方百计寻求在各大洲和获奖者的国别、性别上有所平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仅从2001年至2011年就有3位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匈牙利的凯尔泰斯、奥地利的耶利内克、德国的米勒都不是所谓的主流作家,但都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作品内在的强大而受到评委会的青睐,特别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这位迄今只发表了163首诗的当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一时好评如潮,再次彰显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特有魅力。
      2012年10月11日,以《红高粱家族》、《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而享誉世界文坛的中国作家莫言“因其作品将幻想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英国(2001)-首日封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