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aner图片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诺贝尔奖和中国-> 物理学奖

纽约访杨振宁

想见杨振宁心仪已久。这次终于在纽约长岛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见到了杨振宁。
  75岁的杨振宁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在亚特兰大与他通电话,直觉告诉我他是个很健谈的人,而且兴趣广泛,事实果然如此。我们的谈话是从运动和长寿的关系开始的,杨振宁告诉我,他很少锻炼,身体好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遗传基因的作用。他说:我爷爷很早就因患糖尿病去世,那时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后来我父亲杨武之也得了糖尿病,但因为发明了胰岛素和注意饮食,他一直活到了77岁。1962年我父亲去日内瓦与我们一家团聚,他最喜欢吃那儿的冰淇淋。人很奇怪,往往想吃的东西吃不到也就越想吃。杨振宁还认为大诗人杜甫也是死于糖尿病,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
  那时正值全球舆论界对英国科学家克隆绵羊事件众说纷纭,我特意请杨振宁谈谈对此事的看法。杨振宁说:这件事确实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是个进步,过去人们都认为不可能从活体身上取得单性细胞加以繁殖,一般认为从胚胎上取得细胞移植后才可能生长,现在克隆证实是可行的。用这种技术如果将特别优秀的种马复制,那么会很麻烦。也许这个话题太敏感,杨振宁很快把我们的话题引向了上海。他笑着说:我对上海了解十分有限,但我的父母和弟妹对上海很熟悉。1949年他们从昆明回上海,在上海生活了许多年,对上海也比较有感情。1971年以后我常回上海,因为父母在上海,一年总要回去12次。去年复旦大学开设了一个以我父亲杨武之命名的教学讲座,我应邀回去讲学。我曾去参观地铁,从淮海路坐到徐家汇站,又去参观新建成的上海博物馆,只是绘画馆还没有开,以后回上海一定要去补看。上海的发展速度太快了。说到成都路南北高架,杨振宁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内环线高架图,让我标上正在修建的延安东路高架,特别是虹桥机场至沪宁高速公路一段路程。后来才知道杨振宁的父母和一个弟弟的骨灰都安放在苏州东山。杨振宁知道我住在徐汇区,特意赠送给我他撰写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复印本,这篇文章曾刊登在香港《明报月刊》199310月号上,是杨振宁在香港大学演讲的讲稿。文章对徐光启引入西方思想,翻译《几何原本》极为赞赏,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极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国际科技强国。杨振宁对我说:这篇文章写到徐光启,与你们上海和徐家汇有关,听说徐光启的墓在徐汇区,我只见过照片,不知徐光启的后裔是否还在徐汇区。
  杨振宁的工作室异常简朴,谁也不会想到这是大科学家的工作室,我步入这幢大楼时也曾一度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只有陈列在书架上的唐三彩、青铜器和石雕才显示出主人特殊的情趣。前两年,杨振宁出版了一本《读书教学四十年》,他说过几年要再出一本。在进出杨振宁的工作室时,我都注意到他的墙上醒目地挂有多幅爱因斯坦的照片,其中就有哈尔斯曼拍摄的那张著名照片。另外还陈列着1966年美国发行的爱因斯坦邮票和首日封。杨振宁对爱因斯坦很崇拜,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时,曾多次和爱因斯坦讨论问题,他的《读书教学四十年》就收有1954年拍摄的爱因斯坦和他的儿子杨光诺的合影。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爱因斯坦自己就是追求科学所需要的力量和毅力的象征,他的研究工作是在他之后的科学家的灵感和勇气的源泉。我以为是很中肯贴切的评价。
                                              
费滨海
                                        19978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610号